初中化学精品资源下载基地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化学广角> 化学学家 > 内容详情

中国化学家—李景晟

作者:czhxzx  人气: 次  时间:2010年04月21日  星级:

 

李景晟,字真一,1906730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19151918年在安徽舒城县立第二小学学习。幼年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教育,立志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在合肥工业学校(后改为安徽省第六师范学校)就读一年后,转学天津南开中学。在这6年中,他不仅奠定了扎实的学业基础,而且树立了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1924年,考入金陵大学化学系。1925年五卅运动后,因不满教会学校崇洋媚外的教育,集体转学至东南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1928年获中央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留学。192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硕士学位,由论文指导教授赖辛(MRising)推荐为美国西格玛赛(SigMa Xi)学会会员,并留校任教。1913年被美国化学会接纳为会员。1931年入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深造,1934夏获博士学位,被美国斐·兰姆达·艾普西隆(Phi LaMbda UPsiLon)学会(荣誉化学学会)接受为会员。他的博士论文由于在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被评选为伊利诺大学优秀论文。经论文指导教授推荐,他被留校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李景晟为实现其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回到祖国。

  李景晟回国后,因深感家乡安徽的教育落后,婉言谢绝了浙江大学的聘请,到安徽大学担任化学教授,并任系主任。从此,开始了他长达40余年的教育生涯。

  1938年,日军侵占江淮平原后,他西迁四川,先后任重庆国立编译馆编译员,江津国立大学先修班首席化学教员,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理化系教授和系主任。1941年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同时在重庆大学兼课。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校东迁,回到南京,继续任教于中央大学,并利用休假期,与金善宝、吴大榕等教授一起应邀到无锡江南大学任教,曾兼任化工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李景晟继续在南京大学(前身为中央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过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和化学系副主任。1955年起,担任南京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江苏省第二届政协委员。19641968年,任江苏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3196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南京大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景晟曾积极参加学会建设。从1934年起,他就是中国化学会会员,19471951年担任《中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VoL15—18)编委。1949年以后,他担任过南京市化学会理事长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等学会领导工作。1963年,他参加了全国高分子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这些活动,对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都有过贡献。

 

毕生从事化学教育工作,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才

李景晟毕生致力于高等教育和有机及高分子化学的研究。他曾在8所高等院校执教,前后达40余年,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在解放前近15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讲授过普通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分析、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制备及有机化学专题等多门课程,并编写了大量的讲义和教材。同时,他对有些院校的创建也作出过积极贡献。

  李景晟在南京大学化学系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后,从专业规划、教学作风到科学研究、实验室管理等,都亲自过问。1960年,南京大学化学系设置高分子化学专业,尽管他当时已52岁,毅然接受了组建高分子专业的任务。从长期从事过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化学专业转到高分子化学专业,经常通宵达旦查阅资料、编写教材。

  李景晟在担任教研室主任和副系主任期间,从师资队伍、科研选题、梯队建设到实验室建设、教材编写,他都踏踏实实地做过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为了组织好教学和科研队伍,他不遗余力地引进人才。为了设计好化学楼,他亲自带队到兰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李景晟坚持开门办学和理论联系实际。他曾多次带领青年教师与学生下厂,从生产实践中汲取丰富的知识。1960年,他带领3名教师、80名学生去无锡有关工厂搞技术革新,解决了有关工厂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并获得技术革命先进工作者奖状。70年代以后,他不顾年迈体弱,仍经常下厂,在这段时间内他经过深入调研,写出了有关涤纶生产的长篇调研报告。

李景晟在执教中的一个特点是,重视介绍国外的科研成果和重要论著。他本着洋为中用的精神,主持翻译了许多外国的专著和论文,如盖尔曼(HGiLMan)等主编的多卷经典著作《有机合成》等。李景晟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不仅组织教师编写教材,而且经常亲自编写。他曾经编写过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和有机分析等讲义,其中《有机化学》经修改后曾作为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出版。他所编写的教材,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联系实际,深受师生的欢迎。60年代以后,他担任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分子丛书的编委和科学出版社高分子科学丛书的编委。为了培养中青年教师,他不仅严格要求,而且热情帮助,并为他们修改教案和教材。即使在病榻上,他还用那颤抖的手赶写着化学文献课的讲稿,不幸病逝,这部讲稿未能完成,但他的献身精神一直令后人缅怀。

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有些学生已成为新一代学术带头研究有机锡、有机硅聚合物和磷腈聚合物做出贡献。

李景晟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外,还长期从事杂环有机化合物和元素有机聚合物的研究。早年他从事过濮氏合成法(PeRkin ReaCtion)和联苯衍生物旋光性的研究工作,后来又进行过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发表了有关四氢噻唑酮衍生物等的学术论文多篇。1958年起,他在有机化学教研室里设立高分子课题组,开展了防水布、防火布、含硅氧金属键的有机硅化合物、SiCL4改性酚醛树脂、含氯环氧树脂和高分子助剂等方面的研究。1960年成立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后,接受有关部委的任务,他领导开展了磷腈耐高温橡胶、含锡有机玻璃、防护涂料和防水布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还组织力量,研究有机硅聚合物、定向聚合和高聚物力学性质、电学性质,建立元素高聚物中元素定量分析方法和差热分析实验室。他是许多课题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在总结成果和发表论文时,他总是坚持不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

李景晟身居系、室领导岗位,为办好系、室呕心沥血,从不计较这些工作是否会影响自己的学术工作;在引进人才时能从大局出发,概不考虑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地位;一生廉洁奉公,仗义执言。李景晟的这些优良品德,至今仍为众人所称道。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