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教育视角解析新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作者:czhxzx 人气:
次 时间:2011年12月06日 星级:
摘要 本文从环境教育角度对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4部分做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化学课程标准 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人必须依存于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而要使人们关怀、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环境,就必须贯彻实施环境教育。化学是一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是学校教育贯彻落实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最近,教育部研制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体现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精神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程标准》),它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为具体而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课程标准》共分为4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本文拟从环境教育的视角对新课程标准的各部分做一解析。
1 对前言的解析
前言指出“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而且“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传统的化学课程只注重化学科学知识的传递,它强调的是化学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掌握。然而,化学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与能源、资源、信息、环境和生命等问题紧密相连,而这些实际问题并不是靠单纯的化学知识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不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科学地应用知识。鉴于此,《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就强调要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了帮助学生从怎样应用化学知识的侧面去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并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2 对课程目标的解析
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出要“了解化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要“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这些内容在以往的化学教学大纲中是没有明确表述的。虽然,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到的是“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并没有限定为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这其中却包含了相当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这一点在内容标准“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中得以充分体现。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所使用的“感受、赞赏、关注、树立”等字眼,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可以说,《课程标准》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环境意识的形成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是,《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环境教育有比较详细的要求,而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只是略微提到,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则没有相关表述。这样一来,进行教学时势必会比较重视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而忽略了他们发现、分析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会造成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存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不知道如何解决的局面。因此,笔者建议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中应更加明确对环境教育的要求。
3 对内容标准的解析
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却不宜作为一门单独学科进行教学,所以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主导方式还是学科渗透。那么把环境教育内容同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就是实现环境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较以往的化学教学大纲更加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3.1 关于环境知识的教学内容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5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其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与社会发展”都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课程标准》在“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因此,该主题以地球周围的空气、水和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4方面内容作为二级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其中空气、水、金属、常见化合物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化学物质,而且与目前人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其化学变化奥秘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培养环境意识。
“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是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化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一把“双刃剑”,化学科学的发展也会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那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主题选择了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我们的环境4方面内容作为二级主题,这其中包含了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内容,希望通过该主题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内容标准在每个主题中都根据教学内容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其中有很多环境教育的好范例。例如,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的“温室效应”、“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中的“酸碱性废水的处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的“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海底深处的‘可燃冰’”、“海水的综合利用”、“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中国的化石能源”、“中国的水资源危机”、“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与降解”、“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光化学烟雾”、“空气污染指数”、“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等。把这些情景素材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会给学生学习环境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
3.2 关于培养环境保护能力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改革的思想,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化学教学不再是片面强调知识目标,而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且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我国当前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探究性学习。如果化学教学中开展的环境教育还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也会使学习者因为只接触间接经验而难以深刻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而且缺乏个人的亲身体验,也无益于今后学生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课程标准》就在二级主题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给学生的主动参与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它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实际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在这里,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如在讲解“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时,可以组织学生们探索“白色污染”,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初步了解塑料废弃物所导致的“白色污染”的严重现状,并通过相关实验观察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探索防治“白色污染”的途径,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对实施建议的解析
4.1 关于“教学建议”
标准提出了7条教学建议,以下4条对于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具有指导性意义。
(1)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兴趣等情感都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更为有效。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也正是他们学习环境知识的源动力,是在他们感到环境问题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后自觉培养起来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责任,努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积极开展和落实环境教育。例如,《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在有关的‘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再配以教师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即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通过创设“活动与探究”栏目,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调查家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讨论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有关的建议”等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并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而且也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实际的环境保护中来,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3)注意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化学教育还是环境教育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知。“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在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水的净化和纯化等”,这样就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物质“水”,把化学教育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如燃料和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这些素材都和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环境教育。
(4)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社会在文明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多方面问题的挑战,而这些问题仅靠某一学科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协调努力。而综合性恰恰就是环境教育的基本特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由各个领域的相关方面聚集而成的综合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广泛涉及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由此,对于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不应该只从化学角度去分析,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联系,在已有的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认识。例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的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种类,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等学习主题,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4.2 关于“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标准》是21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性纲领,它对教材的编写给出了许多方向性的建议。针对环境教育,比较好地提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所以化学教材的编写应突出这一特点。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十分广泛,“如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燃烧与灭火、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等;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如污水、废气、固体垃圾等的危害和处理)、矿物的冶炼、洁净能源的开发、化肥的生产与使用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这些内容都是介绍化学与材料、健康和环境等相互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编人既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环境科学、营养科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等科学的密切联系,以及在这些科学的发展中化学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深刻体会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又使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呈现出新颖、即时等特点。
(2)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课程标准》建议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所以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编排上还注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例如,在以合成材料为中心的社会课题的编写中,不仅要提及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更重妄的是要介绍各种合成材料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白色污染,以及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化学在造福人类和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要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另外,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调查研究等课题。例如,讨论“谁对这条河的污染负责?”、“假如我是环保局局长,我将采用什么方法、重点治理什么污染?”、“你了解酸雨吗?”、“调查当地常见的塑料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提出治理的合理建议”等,通过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问题决策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认识化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结论
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解析,笔者认为,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不仅是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需要。因此,我们深信《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化学教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会将环境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上一份资料:初中化学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标准特点分析
- 下一份资料: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途径
摘要 本文从环境教育角度对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4部分做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化学课程标准 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人必须依存于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而要使人们关怀、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环境,就必须贯彻实施环境教育。化学是一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是学校教育贯彻落实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最近,教育部研制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体现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精神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程标准》),它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为具体而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课程标准》共分为4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本文拟从环境教育的视角对新课程标准的各部分做一解析。
1 对前言的解析
前言指出“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而且“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传统的化学课程只注重化学科学知识的传递,它强调的是化学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掌握。然而,化学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与能源、资源、信息、环境和生命等问题紧密相连,而这些实际问题并不是靠单纯的化学知识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不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科学地应用知识。鉴于此,《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就强调要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了帮助学生从怎样应用化学知识的侧面去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并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2 对课程目标的解析
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出要“了解化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要“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这些内容在以往的化学教学大纲中是没有明确表述的。虽然,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到的是“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并没有限定为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这其中却包含了相当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这一点在内容标准“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中得以充分体现。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所使用的“感受、赞赏、关注、树立”等字眼,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可以说,《课程标准》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环境意识的形成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是,《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环境教育有比较详细的要求,而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只是略微提到,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则没有相关表述。这样一来,进行教学时势必会比较重视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而忽略了他们发现、分析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会造成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存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不知道如何解决的局面。因此,笔者建议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中应更加明确对环境教育的要求。
3 对内容标准的解析
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却不宜作为一门单独学科进行教学,所以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主导方式还是学科渗透。那么把环境教育内容同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就是实现环境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较以往的化学教学大纲更加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3.1 关于环境知识的教学内容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5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其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与社会发展”都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课程标准》在“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因此,该主题以地球周围的空气、水和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4方面内容作为二级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其中空气、水、金属、常见化合物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化学物质,而且与目前人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其化学变化奥秘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培养环境意识。
“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是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化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一把“双刃剑”,化学科学的发展也会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那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主题选择了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我们的环境4方面内容作为二级主题,这其中包含了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内容,希望通过该主题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内容标准在每个主题中都根据教学内容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其中有很多环境教育的好范例。例如,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的“温室效应”、“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中的“酸碱性废水的处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的“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海底深处的‘可燃冰’”、“海水的综合利用”、“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中国的化石能源”、“中国的水资源危机”、“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与降解”、“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光化学烟雾”、“空气污染指数”、“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等。把这些情景素材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会给学生学习环境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
3.2 关于培养环境保护能力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改革的思想,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化学教学不再是片面强调知识目标,而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且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我国当前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探究性学习。如果化学教学中开展的环境教育还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也会使学习者因为只接触间接经验而难以深刻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而且缺乏个人的亲身体验,也无益于今后学生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课程标准》就在二级主题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给学生的主动参与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它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实际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在这里,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如在讲解“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时,可以组织学生们探索“白色污染”,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初步了解塑料废弃物所导致的“白色污染”的严重现状,并通过相关实验观察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探索防治“白色污染”的途径,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对实施建议的解析
4.1 关于“教学建议”
标准提出了7条教学建议,以下4条对于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具有指导性意义。
(1)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兴趣等情感都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更为有效。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也正是他们学习环境知识的源动力,是在他们感到环境问题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后自觉培养起来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责任,努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积极开展和落实环境教育。例如,《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在有关的‘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再配以教师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即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通过创设“活动与探究”栏目,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调查家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讨论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有关的建议”等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并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而且也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实际的环境保护中来,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3)注意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化学教育还是环境教育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知。“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在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水的净化和纯化等”,这样就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物质“水”,把化学教育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如燃料和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这些素材都和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环境教育。
(4)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社会在文明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多方面问题的挑战,而这些问题仅靠某一学科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协调努力。而综合性恰恰就是环境教育的基本特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由各个领域的相关方面聚集而成的综合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广泛涉及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由此,对于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不应该只从化学角度去分析,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联系,在已有的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认识。例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的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种类,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等学习主题,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4.2 关于“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标准》是21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性纲领,它对教材的编写给出了许多方向性的建议。针对环境教育,比较好地提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所以化学教材的编写应突出这一特点。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十分广泛,“如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燃烧与灭火、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等;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如污水、废气、固体垃圾等的危害和处理)、矿物的冶炼、洁净能源的开发、化肥的生产与使用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这些内容都是介绍化学与材料、健康和环境等相互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编人既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环境科学、营养科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等科学的密切联系,以及在这些科学的发展中化学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深刻体会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又使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呈现出新颖、即时等特点。
(2)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课程标准》建议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所以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编排上还注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例如,在以合成材料为中心的社会课题的编写中,不仅要提及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更重妄的是要介绍各种合成材料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白色污染,以及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化学在造福人类和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要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另外,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调查研究等课题。例如,讨论“谁对这条河的污染负责?”、“假如我是环保局局长,我将采用什么方法、重点治理什么污染?”、“你了解酸雨吗?”、“调查当地常见的塑料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提出治理的合理建议”等,通过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问题决策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认识化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结论
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解析,笔者认为,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不仅是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需要。因此,我们深信《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化学教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会将环境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上一份资料:初中化学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标准特点分析
- 下一份资料: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途径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