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精品资源下载基地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教学研究> 教学论文 > 内容详情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czhxzx  人气: 次  时间:2011年12月06日  星级: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研究、联系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尽管初三化学教学内容不多,但由于有中考压力,教学任务繁重,有些教师认为初三上学期的化学课可进行创新教育,初三下学期可进行应试教育。然而,笔者坚持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途径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教师的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创新认识的误区,创设课堂教学模式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如:小组讨论(其实在聊天),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一堂课下来,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到了初三下学期,课堂上满堂灌,一天一次练习,讲评、考试没完没了,何谈创新教育?其实,每一个合情合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改变背诵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相关的系列练习以巩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以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在桌上提供药品:铁片、铜片、银、盐酸、硝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亚铁等。让学生当场合作设计实验证明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马上提出多种方案:①铁和盐酸反应,铜、银不和盐酸反应而铜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②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③铜不和氯化亚铁溶液反应,而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等方法。教师都给予热情的鼓励,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演示,让学生两人一组到讲台前演示(一个学生演示实验,一个学生讲解他们的设计原理及思路),另外由其他学生点评实验方法的优劣,并提出更好的方法。教师适时质疑,如:“为什么不用硝酸?”“为什么硝酸银、硫酸铜不用固体而用溶液?”最后由大家评选出最佳方案:铜在氯化亚铁溶液中不反应,而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这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方法简单、现象明显。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学生不但掌握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而且明确了本章置换反应的条件,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可见,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别人是否提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挖掘教材,创新教法,高效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试卷讲评课的普遍方法是逐题讲解,教师问,学生答,然后纠正错误。笔者让学生自己提问,尤其是选择题,每道题都让学生轮流如实说出自己的选项,自己分析错误原因,有的学生说看错了,有的说不理解题意,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题意不明确。然后他们向教师质疑,向优等生质询,展开讨论。对于学生的求知、求思,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用“大胆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已经找到了答案”“很好”等一系列渐进的语言,欣赏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索,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勇气。教师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补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这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掌握了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思维过程,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如:复习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五种气体的性质、制取、收集方法时,充分利用优生的资源,挖掘他们的潜能,请他们上台当小老师,进行归纳、串讲。学生能举一反三借助知识迁移探索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为它能溶于水。加热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可以选择和制取氧气相似的装置。他们不但会分析题意,还能综合小结全章的知识脉络。台上学生头头是道,台下学生鸦雀无声。学生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令听课教师赞叹不已。当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将会发现学生身上隐藏着的巨大的潜力。充分发挥优等生的资源,以优导差,以差激优,才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团结协作、师生互动的课堂机制。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将抽象的、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蓝猫”是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当讲授“常见的盐”这节课时,教师播放“蓝猫”动画片中的一段科学小知识“人在死海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引入新课。蓝猫活泼可爱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蓝猫在海里自由自在畅游的情景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问题,自觉地去解决、创新。一节课结束,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除了死海含盐量高,还与物理学中的密度、浮力有关。还有的学生提出创造性设想:从死海里提取食盐。只要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就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增强创新信心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当充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信心,尽量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实现良性循环。有个女生,每次考试,只要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题目,特别是开放性、给信息的题目,就空白不做、放弃思考。课堂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笔者特意请她上台板演,可她坚持说不会做。教师微笑着鼓励她:“你能做出来的。”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走到黑板前面,教师再引导她按照题目的意思一步一步写下去。她最终顺利完成,全班学生为她鼓掌、欢呼。此后她经常捧着化学书请教教师。后来,她还在化学用语考试中取得了80分的好成绩。为什么一句“你能做出来的”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呢?因为它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渴望得到成功。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给予学生力量,让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创新信心。

(三)利用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的真实、形象、生动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其中蕴涵极其活跃的、能激活学生的猜想和求知欲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身先士卒,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补充、改进、创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家庭实验,补充探究实验等。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等材料,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大力开展简单易行的各种替代实验、微型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如课本中证明鸡蛋壳成分的家庭小实验。如果教师口头布置学生回家做,势必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落实,教师也无从考查。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将样品带到课堂并提供必须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引导学生:除了鸡蛋壳,还有海蛎壳、贝壳等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说明这些物质都含有什么成分呢?到了下一节课,课堂上可就热闹了,学生带来的样品五花八门,除了蛋壳、贝壳还有寿山石、珍珠项链等。有一个学生提出生蛋的蛋壳和熟蛋的蛋壳一样吗?教师鼓励他进行实验,结果蛋壳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碰到问题,培养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验中体验创新思想和方法,增加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学生的动机是什么,再下结论。

(二)给学生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示赞许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自己的评价,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有一道选择题:氮的氧化物,氮与氧的质量比是7∶12,相对原子质量比是7∶8,确定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一男生学习成绩较差,始终不肯用笔列式计算,教师有点生气地问:“为什么不算?”他回答:“我会,为什么一定要算,我说可以吗?”教师表示同意。该生讲解:分别将各自的质量比和相对原子质量比相除就得出2∶3。全班都惊讶了,这种方法简捷,概念明晰。教师及时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语言表示了对学生的关注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2002年中考中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所任教的三个班级均分均超过市平均分,其中一个班化学成绩在54分(满分60分)以上有18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为主导,也需要学生为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教师只有将创新理念落实在每天、每节课,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